今年有一部电影,揭露了半个世纪以前,一场轰动世界的空难,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…
自1953年上任,作为维护地区稳定、反对战争的先锋,他时常辗转多个国家同几方协商、谈判。
在国际事务尤其是殖民地民族运动上,政治家哈马舍尔德是一个热情如火、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。
和在大国间摇摆不定的首任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不同,哈马舍尔德立场鲜明地支持非洲新近独立国家发展,尽力为非洲国家提供保护,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老牌殖民国家。
而实际上,在其背后撑腰,或曰真正操控加丹加的是一家比利时的联合矿业公司。
为维护刚果的主权完整,也为还无辜平民以和平,哈马舍尔德派遣联合国部队对加丹加发起进攻。
在联合国对此案重新展开调查之际,记者出身的导演麦斯·布鲁格花费长达6年时间,拍摄了这一部纪录片。
后来才知道,录音中那架被击中的飞机,上面坐的正是哈马舍尔德和他的安保人员。
也就是说,群众看到的:两架飞机,一架射击另一架,在录音记录中,也是确有其事的。
唯独哈马舍尔德一人,面容清晰、完整。并且他的领口处还插着一张黑桃A的扑克牌。
在南非情报局的地下室,他们发现了一份文件,共12页,记载的内容正是:刺杀哈马舍尔德计划。
这位记者声称,自己曾在90年代采访过一个人,名叫麦斯威尔,自称是SAIMR的海军准将。
南非记者说,麦斯威尔虽然不是医生,但却在南非有一家自己的诊所,专为黑人提供医疗帮助。
朋友回忆说,麦斯威尔很特别,喜欢打扮成几百年前海军上将的模样,白色军装,很多扣子,大三角帽子,腰间还要配一把弯刀。
他看了签名,直接否认:「签名是我的签名,但为什么出现在这张纸上,我不知道,SAIMR是什么,我也没听说过」。
说当年麦斯威尔自称是英国情报组织的人,问他有没有兴趣挑起种族之战,说自己可以提供武器,抵抗黑人。
与前面几个人口中,在南非开诊所,为黑人提供医疗帮助的,致力于艾滋病治疗的人道主义者,有很大出入。
如此看来,《我一生的故事》似乎单纯就是本虚构小说,SAIMR并不真实存在。
不确定自己一个小时来都看了点什么,甚至有些愤怒,这是玩《走近科学》套路吗,悬念铺得很满,到头来就是个乌龙?
这张证书题头上的那个画像,跟之前“刺杀哈马舍尔德计划”文件题头的画像一模一样。
首先,他给SAIMR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:一个雇佣兵军事组织,受到国外政府的资助,主要用来破坏一些国家和政权的稳定。
在没有记者提示的情况下,亚历山大直接聊到了麦斯威尔开诊所、搞研究、做艾滋病实验。
女孩有天突然回家,说自己被跟踪了,随时会被杀害,还说这批人已经杀掉三四个人。
说她原来是在SAIMR的生物部门研究艾滋病,后来因为想向南非政府揭露此事,才遭到刺杀。
在女孩哥哥所提供的一份调查笔记中,有这么句话:「蒂尼·格勒内瓦尔德下令谋杀达塔玛。」
还记得前面坚称从未听说过SAIMR,还嘲讽「刺杀哈马舍尔德计划」不专业的老情报员吗?
回到影片开头导演的那句话:这要么是全世界最大的谋杀案,要么就是全世界最蠢的阴谋论。
意义的悬置和观念的颠覆被反复使用,导演用尽花样,把尘埃落定的事实化作一个个待解的谜。
此外,麦斯、约兰两人历时六年的调查也可谓一波三折,精彩程度不输悬疑故事片。
这六年间,他们所面临的重重阻碍并非他们所期望,却意外地赋予了这部底色灰暗的纪录片以无可复制的神采,也算是精诚所至,因祸得福。
事实上,本片的底色固然灰暗,但相较于同题材纪录片,导演讲述的口吻已经足够戏谑、诙谐。
前往恩多拉机场寻找遗骸前,他还特意为他和约兰“装备”了两顶遮阳帽,保护他们的“斯堪的纳维亚皮肤”,附带两支古巴雪茄,用于庆祝。
结果没成想计划中途被叫停,麦斯只好惆怅地抽起了雪茄,影片的氛围也愈发沉重起来。
在这整个故事中,最可怕的不是善于操纵人心的麦克威尔,也并非SAIMR所施下的种种恶行本身。
他一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摆脱殖民阴影,却也不幸为此丧命,种族矛盾的深刻由此可见一斑。
透过本片的揭秘,我们得以一窥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基数何其庞大,他们对黑人的仇恨、对第三世界巨大利益的欲望又是何其强烈。
而一个难解的症结在于,这群贪婪的恶魔恰恰来自精英阶层,是我们的社会支柱。
他们的势力强大到杀掉联合国秘书长也不会怎样,他们的暴行被无数潜藏的种族主义者默许。
如果坚信种族平等并为之付诸实践的人足够多,SAIMR怎会成气候,哈马舍尔德又何苦孤军奋战呢?